一窥台湾早餐演变史!遍布全台的「美而美」起源是…

早餐是三餐之中最重要的一餐,台湾的早餐变化多,种类又丰富,但繁忙的现代人却常常将之忽略。自由时报采访了
食货志版主邓士玮,带大家一同了解台湾的早餐历史文化! 台湾早餐演变史
1951年前的农业社会──在家吃干饭配青菜、酱菜 在实施「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之前,台湾的农民因要负担地租,所以大多必须耕种大量的土地来维持家计,常于清晨起床后就到农地工作,中午不吃正餐,由家中眷属带点心到田里简单果腹,直到农事结束后才会回家吃晚餐。因此,当时的社会是没有午餐文化的,早餐跟晚餐一样重要,为了维持一整天的体力,主食为
干饭配上青菜、酱菜,只有老人与小孩才会吃白粥(糜)。
以前人多吃酱菜配饭,只有较有钱的地主才有肉可当配菜吃。
1951年台美签订「联防互助协定」──美式餐点引进 虽然在日治时期,台湾已有所谓的「洋食堂」、「珈啡馆」出现,但这些餐厅主要卖的是糕点与咖哩饭,并非现在所认知的美式餐点。在1979年台美断交前,驻台美军除了保卫台湾之外,也将他们的饮食文化带入台湾,但在早期,这些美式餐点需要靠特殊关系才能进入美军俱乐部享用,还没有普及民间。
1953年后工商业社会──「台式点心」变早餐的外食风气 开始进入工业时代的台湾,很多人作息时间逐渐改变,社会鼓励女性在结婚前、后都进入工厂上班,在夫妻两人都需要上班的情况下,逐渐发展出「外食早餐」的饮食文化。 所谓的外食早餐,就是原本只做中午点心的摊贩,因应早上客人的需求而提早营业,生意好的店家时常在中午前食物就已售罄,自然演变成「早餐店」,例如
肉粥、米苔目、鱼汤等小吃,都是由点心变成早餐的例子。而台北市有名的阜杭豆浆于1958年创立,正是外食早餐文化兴起的代表之一。
1955年──豆浆、烧饼、油条早餐店出现 1949年大批的外省移民者随着国民党政府来台,部分找不到家计的人便在街头开了豆浆店或摆起小摊位。到了1955年新北市永和区的豆浆大王在中正桥永和端桥下创立,当时的中正桥正进行多次修建工程,工人们上工前会先吃豆浆当早餐,完工后的工人大肆分享这与众不同的早餐滋味,使得豆浆店开始流行。
烧饼油条豆浆店至今仍是台湾人热爱的传统早餐。
1979年美军离台后──美而美兴起 「台湾常见的美而美西式早餐店,起初是由一位原任职于南亚塑胶的林坤炎先生,开着一台小货车卖起三明治当早餐,进而发展起来的。」美食作家邓士玮如此表示,在当年早餐还只有米饭、烧饼、豆浆的年代,林先生卖的西式早餐便宜又新奇,因此大受欢迎,后来在台北市八德路上设店,名称就叫做「美而美」。
「美而美」早餐店在1979年后于台湾各地陆续开张。
2000年初起──美式早午餐日渐普及 现代人工作日趋繁忙,生活习惯渐渐改变,许多人会在休假日时睡到自然醒,这些晚起的现代人,起床后的第一餐介于早餐和午餐之间,所以就有了「早午餐」这样饮食习惯的出现。 一开始早午餐多为咖啡店、美式餐厅供应,如台北老牌早午餐店「乐子the Dinner」于2006年成立第1家店,以炒蛋、培根、马铃薯等高热量美式餐点为主。但由于早午餐日渐普及,坊间一般的早餐店也延长了营业时间,常常到下午才结束一天的营业,以供应现代人的需求。
早午餐成为现代人正餐的选择之一。
2011年起──多元选择的异国早餐 随着各国料理进入台湾,其他国家的早餐也渐渐到台湾开设分店,如早些年的新加坡早餐,到美式Sarabeth’s、韩式早餐Isaac Toast & Coffee及结合东西洋的日本KOMEDA's COFFEE各种餐厅来台展店,甚至连港茶也抢进早餐商机,都代表着大家的早餐选择愈来愈丰富! 独特的台湾早餐文化 ! 美而美,台式汉堡早餐店的象征 台湾的美而美早餐店已经演变成独特的早餐文化,最老牌的美而美不外乎为「巨林美而美」与「瑞麟美而美」两家品牌,根据调查,在1992年时,仅「巨林美而美」体系就已超过1,100家!美而美被模仿、加盟、自立门户后,已深入台湾人的生活当中,无论店名是否冠上「美而美」3个字,都被广泛的认定为「台式汉堡早餐店」。 这一类型的「台式汉堡早餐店」,餐点不仅有汉堡、三明治,还会因应各地饮食喜好而有不同,像是高雄多了锅烧意面的选项,屏东潮州则有泡面加蛋等。下次到各乡镇游玩,不妨到「美而美」早餐店走一趟,就能更加了解、贴近当地的饮食特色!
从北到南都有的美而美,各地区都有限定菜单,非常特别!例如台东地区甚至有卖原住民传统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