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豆干一定要到大溪!为什么大溪豆干特别好吃?

到大溪,目光很难不被琳瑯满目的豆干招牌吸引,从传统的红豆干、黑豆乾,到各式休闲豆干、热卤味,在地方政府与业者的推动下,「大溪」几乎已等同豆干的代名词,而美味背后的时代故事,就由地方文史工作者来诉说点滴。 台湾名物故事—桃园大溪 豆干
大溪以豆类食品为发展重点,图右为红豆干、左为黑豆乾,后方则是有机手工豆腐。 透过「吃豆干会做官」这句台语俗谚,足见豆干的「不凡」,大溪乡土文学作家廖明进回忆:「由于早期豆干价格不斐,各家各户大多是吃豆腐,或是用盐醃渍、晒干做成豆腐乳,搭配稀饭食用,只有逢年过节才会买3块豆干来凑牲(凑成整套祭品)。」 谈及大溪贩卖豆干的起源,一种说法是,19世纪末从中国来台的林绒,凭借家传技术,用煮到炭化的蔗糖(现今业者称之为糖乌)把豆干染成乌黑色,挑上街沿路叫卖;后因太平洋战争期间经济萧条,年迈的他决定放弃豆干业,并将做法传授给江家,由江序食成立「明荣豆干店」,直到第2代经营者江宗万接手,改名为「万里香」。 而「黄日香」第3代老板黄文彦则有不同说法。他指出,第1代先祖黄屋、先祖母黄邱露为养家糊口,向某位老婆婆学做豆乾,并善用家中古井的清澈水质,制作不加味的白豆干;后来为了延长保存期限,除了加盐制作咸豆乾,更在糖业公司技师指点下,以焦糖为染料,做出独具风味的黑豆乾,传承至今。
示旧时压豆腐的石头、现代机械石磨等生产豆制品的器具。 20世纪后,因大溪河运由盛转衰,许多大溪人出外谋生,豆干成为一解乡愁的食品,他们不仅携带豆干到工作地区,无法返乡者也会委托人带来豆乾,于是逐渐在各地累积名气。 蓬勃发展的契机则是在民国64年,「慈湖陵寝」开放观光,游客顺道品尝黑豆干后,觉得口味不错,销量因而与日俱增;先总统蒋经国亦曾多次造访「黄日香」,让大众留下深刻印象。自此,豆乾为大溪带来蓬勃商机,豆干业也进入企业化生产时期,采机器、手工并用的方式大量生产,陆续推出休闲豆干、豆腐乳及豆浆等多元化产品。 豆干产业在大溪的现况 时至今日,根据桃园市政府经济发展局统计,大溪豆制品工厂约21家,各自有主力商品。每年桃园市举办的「十大伴手礼」活动,大溪豆干也曾多次入选,未来市府还规划兴建「大溪豆干产业博物馆」,传承百年历史工艺。
现在观光客也会直接在现场购买黑豆干(右)、素鸡(中)、素肚(左)等卤味。   豆干制程大公开

1

将豆腐皮放置于机台,切成丝状或块状。

2

加入各种调味料后,放入摄氏100度的炒锅炒80分钟。

3

使用机器烘干45分钟,接着静置于设有空调的厂房滴漏油脂。

4

将豆干秤重、分装于容器中,再以机器封膜。

为什么大溪豆干特别好吃? 相传大溪豆干好吃的主因是水质?邱垂正笑说,以前的确有「大溪女孩美,水质也美」的说法,「黄日香」第3代老板黄文彦也说:「黄家后院的井水无杂质沉淀,做出来的豆乾,美味自然不在话下,关键还在于糖乌(煮到炭化的蔗糖)要烧得恰到好处,豆干才不易酸腐,风干时边用电扇吹,使其放久了依旧对味!」
黄家后院的水井至今仍保留在大溪老街的黄日香本店,用以制作豆乾,并供民众参观。 大溪人都怎么吃豆干? 大溪人家中的豆干料理大多习惯使用红豆乾,最常与猪肉一起卤,或拿来炒芹菜、韭菜;经上色、调味的黑豆干则当做零食,不用特别烹调。约自民国65年起,豆干业者开始改良、研发独特口味的休闲豆乾,如芝麻、果汁、沙茶等,口味、品项多达数十种;为了让观光客现场品尝豆乾,不少店家还推出热卤味,形成一股新风潮。
豆干放入热滚滚的糖乌中上色后,一盘盘摆放在架子上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