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人从小吃到大!穷人的月饼—月光饼

在地名物 » 月光饼
皮薄馅多的月光饼,每一口都吃得到真材实料的内馅风味! 一个个皮薄馅Q的月光饼,是大溪人从小吃到大的点心,也是中秋必备的传统糕饼。虽然坊间点心种类益增丰富精致,月光饼还是不改其质朴外貌与实在风味,陪伴大溪人度过每一个团圆的中秋夜,每到农历8月12~14日,总是有长长的人龙排队购买,甚至还有不少外地客慕名而来。 月光饼是什么? 大溪特有的月光饼,源自于日据时代,而形状很圆、呈现像月亮般晕黄颜色的月光饼,其实就是地瓜饼。面粉在日治时代是管制品,大溪人便想到将地瓜蒸熟后捣成泥再加入少许面粉煎制,做成外形圆润的饼来祭祀神明,因外型宛如明月,就有了月光饼的美名。
皮馅以1:8的比例,反复以「压、抓、转边」手法,将面皮均匀包裹住馅料。 此外,当时许多人无力负荷昂贵的广式月饼,也让月光饼渐渐成为中秋团圆必吃的糕饼,故又有『穷人的月饼』之称。因大溪本地的祭祀活动很多,逢年过节月光饼也是主要的祭祀贡品,当地人还会请糕饼店用月光饼堆叠成大神龟、大猪公等祭品。
盖上红色圆章,代表着皎洁的明月,就是月光饼最大的特色。 在以前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月光饼,做为小孩的甜食、大人农忙时的点心,甚至因为携带方便、高热量且饱足感够,还可直接当做正餐食用;不只年节食用,月光饼也成为大溪人从小吃到大的零嘴。
用蒸煮取代水煮的做法,能保留地瓜的甜味、营养与口感,完美呈现地瓜的原始风味。
因外皮极薄且地瓜内馅已熟,故须用220~250℃的高温,短时间将饼烤熟以保留水分。 月光饼的外表朴实,内部却有着饱满的内馅,深受大众喜爱,如此简单的美味也代表了台湾早期农业社会的质朴美好。延续至今,许多传统店加也研发了多样的口味,像是芋头、紫薯、红豆,甚至日式的抹茶等等,传统和创新的搭配使得这款古早好滋味能继续流传下去,抚慰每一个在地人的心。
芋头也是现在常见的月光饼口味,不变的是那朴实的外观与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