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泰国虾

泰国虾繁殖孵化和幼体发育需要在一定盐度的咸水进行,因而在淡水池塘饲养的泰国虾不能自然繁殖,养殖泰国虾所需虾苗依靠人工繁殖培育。 可利用沿海对虾育苗场适当改造繁育泰国虾苗,或建没专门泰国虾育苗场繁育生产。 泰国虾经过越冬期培育后,性成熟的亲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水温24~30摄氏度) 下,开始自然产卵受精、受精卵孵化。 蚤状幼体从虾卵中破膜而出,进入适宜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发育,最后变态成为仔虾。

当有90%以上的幼体变态成为仔虾后,即可以进行淡水驯化(淡化)。 同池虾苗淡化前,先将池内未变态的幼体捞起,放到其他幼体大小相似的培育池中继续培育。 进行淡化时,先将池内水位降低,然后在浅的一端加入淡水,在另一端吸出咸淡水,保持进出水量基本一致,直至池水完全变成淡水为止,整个淡化过程,一般在6~8个小时 内完成。 淡化后的仔虾可移到中间培育池中培育,或直接放入池塘养殖。

经淡化后出池的泰国虾苗,体长0.7~0.8厘米,体质幼嫩,摄食力和抗病力都比较弱,需要经过虾苗培育阶段,时间1个月左右,到幼虾体长3 ~5厘米时,再转入成虾饲养阶段。 还可以结合幼虾培育,使用温室或塑料大棚保温培育幼虾,提早放养虾苗,待露天池塘水温适宜时,即可分池饲养,以提早成虾的上市时间,获得较大规格的商品 虾,增强市场竞争力。

淡水虾类中属于沼虾属(Macrobrachium) 的种类有125种,其中有10数种较具有养殖价值,其中泰国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又称为淡水长臂大虾,或俗称泰国虾,是世界 上最大的淡水虾之一种,分布相当广泛,从亚热带到热带地区都有它的踪迹,包括东巴基斯坦、印度、锡兰、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柬埔寨、越南、日本、夏威夷及 台湾等,原产于东南亚、澳洲北部及西太平洋岛屿等。 野生泰国虾生长在淡水及半淡咸水的水域,大部份时间生活在淡水河川,特别是受潮汐影响较低地带,于河川上游约200公里的地方亦有它的踪迹,另外如湖泊、蓄 水池、灌溉用水路及水田等均能生长,然而其虾苗之幼生必须于半淡咸水中才能存活与生长。

泰国虾生性贪食,于繁殖池及养殖池中若饵料不足或过于密饲,容易发生互相残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会摄食各类昆虫及其幼生、小贝类、甲壳类、鱼肉及内脏 碎片等,由于此虾种属杂食性,所以亦会摄食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水生植物的茎或叶等,其摄饵方法是依靠嗅觉与触觉。 泰国虾对环境水温及盐度适应能力很强,其栖生环境的盐度为0~25 ppt,水温为14~35℃,但最适合生长的水温为29~ 30℃,pH值 为7.0~8.5。

泰国虾是全球内陆重要的养殖虾种,其年产量从1984年的10,657公吨,跃升为1992年的31,235公吨,其主要生产地区为亚洲及中南美洲,尤其是亚洲之生产量达28,728公吨, 居全球之冠,占世界总产量的92﹪。 台湾的泰国虾是于1970年由当时服务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林绍文博士自泰国引进,翌年于水产试验所东港分所人工繁殖成功,随即于台湾南部推广养殖,从此奠定台湾的泰国虾养殖基础。

目前台湾养殖泰国虾养殖面积约有2,800公顷,由于此虾种适合养殖于较高水温地区,所以养殖池主要集中于高屏地区,在台湾,泰国虾的年产量曾于1991年高达16,196公吨 ,产值将近新台币30亿元,创历年来的新高,更为全球泰国虾年生产量的首位。 然而,台湾自1992年冬季起,养殖泰国虾爆发酵母菌症,造成1993年之年产量萎缩至仅5,475公吨。 又有研究指出台湾养殖泰国虾于夏季所发生之肌肉白浊症而且引起大量死亡,究其原因是因感染肠球菌(Enterococcus sp.),另外又有虾苗孵化场中的后期虾苗因感染沼 虾肌肉病毒(macrobrachium muscle virus, MMV)而引发大量虾苗死亡,加以养殖环境水质不良之种种因素,所以1997年与1998年产量分别仅有7,554公吨与8,165公吨,又因为整体经济因素影响,于 2001年产量更减少至6,859公吨。

泰国虾之疾病

泰国虾的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原生动物寄生、丝藻附着症、特发性肌肉坏死症及其它不当之饲养管理等。 泰国虾病害已是存在多年的老问题,主要的病害包括下述三种:

1. 酵母菌感染症,此病俗称黄肝病、白肝病或白肉症,是目前在台湾于冬天最流行而最严重的疾病,为一种病原性酵母菌感染所致,此菌于夏季水温30 ℃以上活力减退,于冬季低温时活跃,发病原因主要为池底老化有机物堆积过多优养化所致,因大虾脱壳间隔时间长,容易遭受病害攻击,宜尽量避免以大虾越冬,小 虾则可顺利完成越冬;病害严重发生时会引起大量死亡。

2. 夏季泰国虾病流行病,乳酸球菌(Lactococcus gravieae)可引起局部之肌肉变白,严重发病可导致大量死亡。

3. 夏天水温超过30℃,泰国虾经过长时间养殖,养殖虾容易罹患严重细菌感染症,证实病害系由肠内菌科细菌如Citrobacter freundii所引起。

养殖之泰国虾如罹患酵母菌感染症、乳酸球菌感染症、肠内菌科醋酸细菌感染症的处理方法:

1. 酵母菌感染症:目前在台湾于冬天最流行而最严重的疾病,抗霉菌剂及消毒剂对本病有治疗及杀菌的效果,惟容易造成药物残留的问题,所以发现池虾罹患此 病,采取的对策为:立即停养,并且彻底消毒养殖池、设施与器具。 此外,在冬季低水温期间采休养方式,让池塘有时间进行休息、复原与适度的消毒,避免病害传染散播。 如放养小虾苗或小虾,须在放养前作好池塘整理管理措施。

2. 乳酸球菌感染症、肠内菌科醋酸细菌感染症:乳酸球菌感染症与肠内菌科醋酸细菌感染症均发生于夏季高水温期,都会造成局部之肌肉变白症状。 病害处理措施主要着重于预防管理策略,包括加高水深以避免水温提高、作好养殖管理、饲料品质管理、培育稳定藻种保持良好的水色、应用微生物制剂控制病害原的大量繁殖、维持或 增进池中优良生态菌种的优势性、适当的投饵量避免有机物的堆积及池塘老化等方式。 如发现病害感染,立即进行致病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依据学术机构或家畜防治所等机关(针对微生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处理措施或正确的药物治疗。

在病害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又要增强虾体的抗病力,抵抗病原体的感染或侵袭;还要创造合适的饲养生态环境,限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这样 才能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

1、彻底清池消毒
用药物清池消毒,务求消灭虾池中的野杂鱼虾和病原生物,特别推荐敌百虫加生石灰清塘的方法。 先用晶体敌百虫对水全池泼洒,用药量为每吨池水用药1克(即亩池水深0.7~0.8米用500克),第2天再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溶解后全 池泼洒。 泼洒时尽量摇匀,池边角处都要洒到。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冬季把养虾池干水曝晒至龟裂,消灭病原体。

2、放养优质虾苗
放养的淡化虾苗要求活动敏捷,身体透明无色,规格均匀一致,体长0.7~0.8厘米。 规格不一致和淡化时就有些偏红色或只是半透明的虾苗质量较差。 购买虾苗要找质量信得过的育苗场。 有些虾苗由于长途运输,至目的地时已出现昏迷,应暂养一段时间,待虾苗恢复正常后才放入养虾池。

3、科学投喂饲料
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喂饲料,保证满足虾类摄食需要,又能充分利用饲料,减少饲料残留量,以利于养虾池保持良好的水质。 饲料要求质量好,营养全面,新鲜,不含毒物和病原体,虾类摄食后容易消化吸收,加快生长。 投喂饲料以配合颗粒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防止因投喂下杂鱼、贝肉太多,造成养虾池水质、底质变坏。 投喂量要适宜,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投饲过量。 这样,既浪费饲料,又败坏水质。 虾在蜕壳期间,摄食较少,应适当减少饲量。

4、定期施用药物
养虾池每次加新水后,每亩用生石灰8~10千克用水溶化后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消灭病原体。 虾苗放养40天后,坚持每10天用药物防病1次,可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也可使用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等药物消毒池水,预防疾病发生。 每次每亩用强氯精50-100克水溶后让颗粒饲料吸收再投喂,每7天1次,也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