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金莹剔透的「酸甘甜仔」,宜兰名产──
金枣蜜饯,酸甜又带咸香的好滋味,始终让人念念不忘,传承自古早的好滋味,究竟它的美味工法是什么?一起来看看金枣变身成好吃蜜饯的故事。
宜兰「金枣蜜饯」
金枣蜜饯酸甜咸的滋味,在大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金枣蜜饯的由来 在台湾众多地方名物中,宜兰金枣蜜饯的起源是数一数二的悠久,从19世纪就成为宜兰当地的名产。宜兰在地文史工作者庄文生说,相传在西元1843年(清道光23年),担任噶玛兰通判的朱材哲,上任时发现宜兰山坡地的果树上茂盛的金枣因为味道太酸,遭到当地百姓舍弃,任果实掉落腐烂。 朱材哲是个美食家,深知金枣若能制成蜜饯,味道一定不凡,因此在官府内自制金枣蜜饯做为品茗时的茶点,并招待来访、拜会的地方仕绅,当仕绅品尝到金枣蜜饯的美味后,惊为天人,这才发现原本弃之如敝屣的果实,原来也能成为人间美味,朱材哲也不藏私地将这项技术分享给百姓,地方的几个家族将其技术习得,世代流传到了今天。
制程大公开

将已经用盐水醃过的金枣放入滚水中煮过,即为「杀青」的程序。

杀青过后的金枣浸泡在糖水内,使整颗金枣「糖化」。

糖化后的金枣放入烘烤机内烘干多次后,金枣蜜饯即完成。
改良大受欢迎 成功定位名产 庄文生分析,金枣蜜饯能做为宜兰的特产延续至今是因为世代相传,并因新进业者在近十几年来的加入,以天然成分为号召并让蜜饯「单粒化」包装,改变过去人们对于吃蜜饯会沾黏手的不好印象,促成良性竞争也成功活络市场。 身为宜兰蜜饯老店第5代传人的朱鸿祺则说到,利用水果制成蜜饯是古人常见的食品加工方式,老增寿创始人朱应宾是一位汉医,在西元1867年(同治7年)创立老增寿汉药铺,兼卖金枣蜜饯等水果蜜饯,到了第2代开始以蜜饯打响名号,到了日治时代朱家人多留学日本,引入了最新的食品包装与行销思维,并屡获日治时期的食品博览会大奖,打响名号。 庄文生也提到,金枣蜜饯能在台湾人心中成为代表性的宜兰名产,或许是许多宜兰子弟每当离开家乡上学、工作时,带上金枣蜜饯分享给同学与同事,这酸甜咸的滋味久而久之在国人心中有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台湾人心中的宜兰名产。
老增寿传承至第5代,面对时代变迁仍坚持老滋味,并与时俱进,在包装和行销上跟紧时代潮流,在口味上守护着传统味道。纯粹的金枣蜜饯,吃起来酸甜带有脆感亦多汁。